本项目大致背景:某知名央企接受某区级政府(通过其国资公司)委托,实施该区的智慧城市项目,项目验收后,项目双方就项目是否逾期、项目人员是否到位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争议,甲方提出超过2亿的违约赔偿诉求。
争议发生后,该央企立即组织法务部门和律师进行研究和谈判。基于职业化的法律思维,整体的解决方案最终都指向法院为中心的诉讼路径。鉴于该项目的重大示范性意义,该央企找到本机构,希望利用本机构的专业力量参与到争议协调过程中。
接受委托后,本机构组织有司法机关、国资管理等工作经验的同事专门负责此项目。项目组对双方争议的事项涉及的有关事实文件进行了再次梳理,并从更多维度和视角对相关的利益关系进行了分析。经过分析,我们认为,类似这样的大型工程项目,并且经历了疫情等特殊情况,双方对一些此前未能预料到的问题产生争议很正常。但是,对这些问题的“依法”解决并不一定需要对簿公堂,走法律途径解决貌似清晰、简单,实则是将问题矛盾上升和复杂化了,可谓是下下之策,对项目本身以及双方都不会有任何正向效益。因此,我们重新整理思路,提出了协调和解决思路,建议组成由该区有关领导以及纪检监察、司法、国资、项目使用部门等参与的联调机制,最终妥善解决了争议,双方都十分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