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深中通道开通|佛山如何借势起航?


6月30日横跨珠江东西两岸、打通伶仃洋天堑、集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于一体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在此之前,关于这座通道的争议与讨论一直存在。到了今天,深中通道已有一段时间,伴随着拥堵现象的渐渐消失,对于它的热议也将慢慢褪去,是时候冷静地思考这条通道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影响,有关深圳、中山的文章已经屡见不鲜了,这个通道对于西岸其他城市或地区将产生多大的影响,各地又如何结合自身情况以更好地应对,本系列第一期将选取西岸的经济强区佛山加以阐述。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一 深中通道的开通对佛山有什么直接影响?


以往,以佛山最南端的顺德区容桂镇为起点到达深圳宝安机场,较短的行驶路线为莞佛高速-虎门大桥-广深沿江高速,路程为86公里,时间通常需要1小时二十分钟左右,具体取决于交通状况。


现在改为经过广珠高速西线-深岑高速-广澳高速-中阳高速,穿过深中通道到达宝安机场,路程降至84公里,时间减为1小时零几分钟,仅仅缩短了两公里的行程和十几分钟的时间。



不过在未来,由于中山东外环高速北延线的开通,从容桂到宝安的行程可能得以进一步降低至四十分钟。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而且仍是以作为佛山南方门户的容桂为起点,若从位于佛山顺德区北方的另一经济中心北滘乃至于南海区、禅城区出发,这种速度的提升又将大大折扣。


因此对于佛山其他地区而言,经深中通道的路线还不如原路线经虎门大桥来得更为便捷。


总而言之,深中通道的开通并不会对佛山、深圳两地间的交通产生什么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然而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也许可以超出仅仅追求更快、更近、更直接的思维定式,而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深中通道的建设会在已有交通网络的基础上加速湾区的深度融合,这是一种城市之间多方向、多角度、多线程的网状交互。随着区域内一切生产要素的高速流动和高效配置,各个城市将迸发出更强的联合效应。

图片来源:千库网


深中通道所起到的作用也许不仅限于连点成线的表象而已,更将以线织网,激发城市群的发展活力,打通区域经济的任督二脉。在这个意义上东西两岸的城市不论距离远近都将得到增益。


在另一方面,一条崭新交通线的出现对于一个区域的影响是不仅限于物理空间的,它还将深刻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认知。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同样横跨珠江入海口的港珠澳大桥,自去年7月1日“港车北上”政策的实施后,港澳单车牌车通行量节节攀升,虽然这仍是一种“单向的奔赴”,但当珠海居民早晨下楼后,常发现一群香港人在旁边吃饭的时候,香港和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距离在他们心中就不知不觉地变得更窄了。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同样的道理,当一位深圳人烦恼于周末吃什么的时候,听闻朋友谈到西岸鲩鱼之鲜美,得益于深中通道开通后出行线路的多样化,不论是走北线还是走南线,他都会更容易做出驱车前往的选择。

综上,对于佛山来说不用纠结这几公里、十几分钟的变化,而要发现机遇,明白自身的优势,更要发挥优势将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二 深企西进集中在哪些方向?



哪些深企将会跨海而来?这将带来哪些机遇?因为佛山是一个制造业重镇,所以本文主要关注深圳的制造业外溢趋势。


在分析趋势之前,首先要界定一下产业转移这个概念,产业转移分为整体迁移和局部迁移,整体迁移意思是企业的注册地或总部都要迁移出去;局部迁移则意味着注册地址和总部地址不变,公司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的方式将生产链的某一环节转移出去。

广东省是深圳制造业外移的第一目的地。



那是因为广东省尤其是大湾区内部各个城市制造业产业基础深厚、劳动力充沛、与深圳交通往来便利等等。


省内转移主要集中东莞、惠州、中山、广州、佛山、珠海六市。





如果仔细对比整体转移和局部转移中六市各自占比的差异。就能发现六市承接整体转移中,中山市占比最高;承接局部转移中,东莞市占比最高。


一个公司选择整体迁移还是局部迁移是一个及其复杂的决策过程,不过通常来说,选择整体迁移是看重目标城市能带来的整体成本下降,而对两地距离相对不敏感;而选择局部迁移,则是既不愿意舍弃本地的各种优势,还想要降低生产环节中某一部分的成本,因而总部和分部之间需要保持密切的联系,所以两地的交通一定要足够便利。


以深圳制造业整局迁移中各种产业占比的数据来举例说明:





如图所示,制造业整体迁移中电气机械占比最高,这是因为该类产业规模大、产业链长,对园区地价成本和产业间协作成本更敏感;而局部迁移中电子信息产业轻资产、重技术,对跟进最新科技信息和交通沟通成本更敏感。


以往,中山承接最多的是电气机械中的灯具照明等产业;东莞承接最多的是电子信息中的通信设备、芯片电路等产业。


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珠江西岸城市如中山、佛山承接深圳制造业整体转移占比更高(中山占整移最高);而紧紧毗邻深圳的东莞、惠州承接局部转移占比更高(东莞占局移最高)。



不过根据最新数据,情况又发生了新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截止到24年上半年,虽然还是东莞、惠州两市占局部转移比更高(仍是东莞占局移比最高),但是所占局部转移和整体转移的比例都在下降。而中山、佛山两市所占的局部转移和整体转移比例都在上升(佛山的整体迁移占比翻倍)。


朝向珠江西岸的两种迁移方式占比的双重提升,说明深圳的制造业外移重心正在从东岸向西岸稳步移动。而中山、佛山对比东莞、惠州在局部迁移占比上的一升一降正说明了交通因素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深中通道的建设是两岸形势变化的重要推力。


而且最新数据仅仅到24年6月,而深中通道在7月才通车,这说明深圳企业早已顺应发展趋势,未雨绸缪,先行一步。再加上西岸城市在地价、人力等成本上的优势,等于说不论是整体迁移还是局部迁移,西岸都更具吸引力。


据此可以做出合理推测未来深圳制造业的三大迁移趋势:


总体趋势上,珠西城市将承接更多的深圳制造业转移(包括整移和局移)。


迁移模式上,向西的局部转移将会更多,也即出现更多“深圳总部+西岸制造模式”。


具体产业上,将会有更多的电子信息类企业到西岸发展。


局部迁移的电子信息产业将是西进的“排头兵”,随后是整体迁移的电气机械产业作“压阵中军”。这既是未来的趋势也是佛山要抓住的发展机遇。




三 佛山的优势是什么?


根据上文数据显示,在西岸三市中,佛山承接深企西进的规模位列第二,中山第一。


中山乃是立足深中通道西端、连接东西两岸的“桥头堡”。


所以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实际上就是如何同中山合作兼竞争的问题。


竞争中各显优势,合作中各补劣势。



可以看到佛山和中山都以制造业为经济支柱,另外本文主要讨论佛山承接深圳的制造业转移问题,以所以选取距离上最接近深中通道的佛山制造业重镇——顺德区为代表。


顺德与中山紧紧毗邻、来往密切,在发展历史、发展形态、产业结构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


顺德制造业集中在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机器人、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而中山以家电、灯具、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技术等等作为其支柱性产业。


很明显二者在产业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以下将用双方共同的核心支柱性产业的白色家电为例,来对比顺德和中山的产业发展特点。


顺德家电行业年总产值为4000多亿,中山为2000多亿;上市的本地家电企业为6家,中山为1家;年产值百亿以上本地家电企业有8家,中山无。这说明无论是在质上还是量上,顺德家电都要强于中山。


这是因为顺德家电制造业最核心的优势就是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完善、产业聚集效应强、产业配套率高。





顺德在家电产业链上的配套能力达到了85%,在国内四大家电产业集群(另外三个为青岛、慈溪、合肥)中位居首位。


围绕着这个核心优势,又存在一系列附带优势:

头部企业品牌效应极强,仅美的一家的消费电器营收就有1300多亿(根据其23年度上市报表显示,消费电器营收占总营收的36.20%)。

自主创新能力强,掌握核心技术,美的旗下的配套企业美芝生产的家电核心部件压缩机,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三成。

工业设计能力强,顺德拥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8个(中山为2个)。


不过随着顺德家电达到了工业化的成熟阶段,土地空间受限、地价上升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负面效果业逐渐显现。而中山工业用地价格相对较低,人口基数更大,劳动力相对充沛。

所以美的、格兰仕、万和等企业纷纷将在中山开设制造基地,因而中山家电企业在过去十几年迎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


此图为顺德家电企业外溢方向,来自中国家电网


如图所示容桂街道的产业外移最为明显,而且主要是流向了与之毗邻的中山北部东凤、黄圃、南头三镇。今日的翠亨新区就是昨日的北方三镇,只不过产业链承接的主要对象从顺德变成了深圳。


由于产业链的链主,也即企业的总部、研发中心仍处在顺德,三镇是作为配套生产基地,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顺德的家电产业和中山北部的家电产业共属一个巨大的珠西家电生产集群。


那么以家电产业为范例,便可以管中窥豹地观察顺德和中山整体优势的不同,中山以往最大的优势是能提供更低的园区建设成本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顺德最大的优势是完善的产业链和更强的创新和设计能力。


然而随着深中大桥一开,中山被纳入到黄金内湾“一小时生活圈”之内,深圳的资本、技术、人才滚滚而来。中山近水楼台先得月,早早地开始土地整备工作,设有多个产业转移工业园以待深资西来。近年更是在新兴产业增速和布局上展现出强劲的后劲和不俗的潜力。


有道是,蓬门今始为君开,各尽所长引君来。


在这种情况下,佛山与中山曾经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格局一定会改变,佛山该如何发挥自己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


按照上一节的数据分析,深圳的制造业在总体向西转移增加,其中局部转移必将会更多地选择一衣带水的中山,因为技术交流、人员往来会非常方便。


那么佛山就可以专注于整体迁移中的特定产业,尤其是那些看重产业基础有甚于地价和交通成本的产业类型。


深圳的新兴产业将顺着开放的“桥头堡”中山到达坚实的“桥墩”佛山。


2023年以来,佛山顺德引入亿元以上深圳项目有21个,总投资金额146.8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56.5亿元,基本为机器人、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配套、智能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机器人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类企业处在电气机械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交叉地带,他们的迁移选择和自身特质、需求紧密相关。


如家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银星智能公司和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大族机器人在2022年甚至更早就将研发生产基地从深圳搬迁到顺德,很可能是因为看到了顺德在家电领域打下的雄厚基础,因为顺德能够在工业设计、注塑模具、喷漆、电镀、包胶等各个环节为机器人提供全链条的生产加工配套。


两种产业之间产业链的共性越大,顺德对其的吸引力就越强。

图片来源:千库网



对于机器人企业,每一个产品从设计研发到落地,要经历层层的检验、调试和沟通,一个工程师所花费的大部分时间,不是从深圳总部赶来产业链所在地的这一个钟头,而是在产业链之间各个环节来回奔走和沟通交流。


所以不能单单看从深圳到某个地区的外部距离,而更要看该地区产业链内部集聚效应强不强,进而看这个地区内部的运输协作沟通成本低不低。


佛山这种更完善的产业链(相较于中山更低的运输、土地成本)能够为特定企业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深圳的链主企业如果能将总部和研发中心搬移到顺德,某种程度上就等于坐镇于产业链的“舰桥”,并以此为核心枢纽来更好地总览、调控各个方向和整个生产大局。


究其根本,顺德高配套率的产业链不仅会带来成本的降低,还蕴含着更宽广的延伸和跃迁可能。这种优势不是一朝一夕的政策扶持就能企及的。所以中山一时吃不下,接不住的产业转移只能由顺德来承接。


到时候中山的承接模式可能为中山制造(某一个环节)+深圳研发;而到顺德的模式可能为顺德制造(全环节)+深圳研发,甚至是顺德研发制造一条龙+深圳销售。


这样佛山就能走出一条既发挥了自身优势,又和中山有合作,也有差异化竞争的“招深引资”之路。



四 佛山该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



要思考佛山该怎么做,总体来讲就是打开视野和聚焦核心。

打开视野指的是,若单单从深圳-深中通道-中山-佛山这一个方向思考深中通道的意义,我们的就被束缚在了单向的线性思维当中,甚至有可能陷入“揽客”心态和同质化竞争之中。而是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文化民生的传播往来、科技创新发展、国家战略和安全考量等维度来看待城市与交通、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聚焦核心指的是,在打开视野的基础上思考佛山到底需要什么,佛山需要尽快完成传统制造业向新兴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承接适合自身的产业转移,对此佛山真正的优势在于什么?佛山最大的劣势是什么?如何培优补劣以满足需要?


完善产业链

虽然说佛山最大的优势是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但是这条链仍有一段相对薄弱处,就是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如芯片、集成化电路制造等领域。这个领域对于佛山家电智能化产业升级大业、发展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战略方向至关重要,可以不用盲目追求吸引该领域的高端产业,也可以吸引东莞、惠州的中下游产业转移,虽然无法一时带来更高的工业增加值,但也可以起到补链、固链、提链的作用,以最大化产业链完善这个优势。


打造高质量都市人文-生活-消费环境


佛山在生活质量上来说完全可以说是大湾区顶流,如顺德是广东美食之都、顺德菜是粤菜一个重要源头、“寻味顺德”IP深入人心,再加上环境宜居、生活配套设施成熟。外来企业以高新一类产业为主,因此将入住佛山的不是庞大的产业工人而是数量更少、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消费体验的技术性人才,所以这一点对特定深圳企业及其员工极其具有吸引力。佛山目前特色有余而多元不足,要着力打造多元化的消费场景以满足吸引人才的迫切需求。



加强土地整合

要继续推动“三旧改造”和村级工业园区改造,让深圳企业参与进“村改”之中,探索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推动村(居)民和外来投资者形成利益共同体,这能够带来更高的园区建设水平。


培养专业人才

相较于深圳、东莞等地,佛山在技术工人上的储备数量,以及工人的年轻程度、专业知识、熟练度上都是较弱的。可以展开专项培育计划来提升工人素质,以质来弥补量的不足。也可以通过一些优待政策号召、吸引外出务工的本地工人、人才回流佛山。


着重交通建设:争取加速与中山北部的高速路网及公共交通的对接,以尽快提升佛山南部的竞争优势。同时对内部交通道路网络进行统筹规划和毛细血管式疏通,以期最大限度地加强产业群集聚效应。


加强招商宣传工作

组织代表团赴中山学习考察招商经验,如可以参考中山·深圳联合招商大会举办佛山·深圳联合招商大会以广招良资。

针对深圳的特定企业或产业进行定向招商,如举办机器人产业合作与投资对接会,专门吸引愿意整体迁移的战略新兴类企业。

常设招商中心或交流平台,引进或培养专业招商人才。


加深广州、佛山、深圳三地的人才科技合作交流

虽然相较于中山,佛深的通勤距离是一个劣势,但佛山又背靠省会广州,在广佛一体的背景下享受着两城交通便利、往来密切以及附带各种好处。广州作为广东省文化教育中心,坐拥全省大部分高校和科研中心。广州高校的人才南下、深圳的资本和技术西来,通过加大与广州高校的深度合作,佛山可以起到承载和传播科技和知识的枢纽、平台作用。



俯瞰大湾区,好似一个希腊字母Λ插入岭南腹地,在这个Λ的两边分布着点点繁星般的城市群,辽阔深远的海湾对于水路航运来说代表了开放、敞开、无尽的奶与蜜,但反过来对于陆运和东西两岸的交流与连结来说,却是一个难以弥合的大裂缝。一座座跨海大桥的拔地而起,就是要跨越障碍、合作交流,像是在Λ上画上了一道道横而变成了A,代表了大湾区将伴着开放与交流的合奏曲,勇争第一、登高潮头。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交通网络的发展与产业协作的深化交相激荡,佛山应积极融入这个进程,并找到自己的位置。犹如汪洋之上的一座扎根海底的平台,因为它平坦开阔而又坚固稳定,南来北往的船舶无不愿意停留下来成为其一部分,而使其愈加繁荣。


图片来源:千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