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国企作为国家经济的中坚力量,其“十五五”规划的编制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布局,更是响应国家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深入探讨国资国企“十五五”规划的方向、重点要求以及如何编制一份高质量的规划。
结合国家发改委的“十五五”课题研究方向以及国务院国资委的工作要求,我们认为国资国企编制“十五五”规划的重点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国资国企的“十五五”规划强调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规划的基本思路和研究重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位列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首位。
国务院国资委在落实全国两会精神的专题会上表示,将研究更加有效管用的举措,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同做强做优主业、提高经营业绩考核导向性精准性、调动企业领导和科技人才积极性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新质生产力是在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制度创新等多元因素驱动下形成的新型生产力形态,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等特点。这要求国资国企在规划中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规划需要适应新经济形态的发展,包括产权制度、市场准入、监管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改革,以形成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环境。
这要求国资国企在规划中深化制度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提升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效率和监管效能。
再次,国资国企的“十五五”规划将强调政策环境的优化。
为了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规划要提出加强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这要求国资国企在规划中加强与国家政策的对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一、国资国企“十五五”规划的重点方向
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资国企在“十五五”规划的编制时,应结合当前阶段的特殊性,对国资企业“十五五”规划方向开展深入分析和研判。我们认为以下八个方向可以重点考虑。
国资企业“十五五”规划的核心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涵盖了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和制度创新等多个维度。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不仅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国资企业需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深入分析全球与国内经济环境,结合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策略。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资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通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国资企业可以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做出贡献。
产业升级是国资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国资企业需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提升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
数字化转型是国资企业提升运营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十五五”期间,国资企业应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的步伐,构建覆盖研发、生产、营销、服务全链条的数字化生态系统。通过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企业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绿色发展是国资企业响应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十五五”规划中,国资企业应制定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推动能源结构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打造绿色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制度改革是激发国资企业活力、提升效率的关键。在“十五五”规划中,国资企业需要深化制度改革,包括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通过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提升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功能,增强国资监管效能,为国资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投资管理和项目建设是国资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十五五”规划中,国资企业应加强投资管理和项目建设,集中资金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方向和领域。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支持关键领域和项目的发展,为国资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民间资本的引导和利用是国资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在“十五五”规划中,国资企业应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来,形成发展合力。通过资本的多样性和创新动力,增加经济的活力,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在“十五五”规划中,企业应以创新为引领,加速数字化转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化制度改革,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还需注重短期与长期目标的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国资国企编制“十五五”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
规划的科学性取决于对国家宏观政策、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自身条件的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如果缺乏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编制出的规划可能难以落地,实用性不强,难以指导企业的实际发展。
规划的编制需要建立在对企业现状、优势、问题及发展潜力的深入了解基础之上。然而,部分第三方机构因为时间、成本等因素的限制,未能进行充分的企业调研,导致规划与企业实际情况脱节,无法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企业内部员工的参与度对于规划的认同感和后续实施至关重要,企业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可能忽视了企业内部的参与和意见征询,这可能导致规划缺乏内部支持,影响规划的执行力。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规划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至关重要。受限于传统思维和方法,编制的规划缺乏创新思维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不能有效应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政策环境和市场变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在编制规划时可能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外部因素的动态变化,导致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因外部环境变化而需要频繁调整。
即使规划内容科学合理,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执行机制,规划也难以发挥预期效果。部分第三方机构可能在规划编制完成后,未能提供持续的监管和评估服务,导致规划实施效果无法得到保障。
除了规划文本本身,企业还需要第三方机构提供持续的服务支持,以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但有时第三方机构在成果交付后,未能提供必要的后续服务和支持,影响企业对规划的理解和运用。
三、国资国企如何编制高质量的“十五五”规划
选择合适的第三方机构是确保规划质量的关键。国资企业应通过严格的筛选和评估流程,选择具有丰富经验、专业能力强、对区域和企业发展有深度研究和理解的第三方机构,确保规划的编制能够充分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同时,机构应具备较强的规划落地支持服务,确保规划能够实实在在落地。
国资企业在编制规划时,应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这包括对规划内容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确保规划目标的可达成性和规划措施的可操作性。同时,企业应考虑规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变化。
鼓励内部员工积极参与规划的编制过程,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收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规划能够充分反映企业内部的共识和期望。
规划的实施监管是确保规划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国资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规划实施监管机制,包括规划执行的监督、评估和反馈机制。通过定期的规划执行情况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市场和技术的快速变化要求规划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应建立规划更新与迭代机制,定期对规划内容进行评估和修订,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除了规划文本本身,企业应要求第三方机构在规划编制完成后,提供必要的后续服务和支持,包括规划实施的指导、监督和评估,以及对规划内容的更新和优化。
建立规划与绩效考核的关联机制,将规划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为评价员工和部门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本文为“十五五”系列文章的第一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国资国企“十五五”规划的全面视角。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提供更深入的分析和具体建议,帮助国资国企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实现质的飞跃,敬请期待。